技术平台空前多样化,组合创新成为一种新的创新模式,人类在生物医药领域的认知将再次“进化”。目前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同时存在小分子、大分子、单抗双抗甚至"N抗”、CAR-T/NK/TCR-T/TIL,肿瘤疫苗、基因疗法、溶瘤病毒、mRNA以及小核酸类药物等空前多样化的技术路线。当一种技术路线无法完全满足临床需求时,对现有诊疗方案及在研药物之间的搭配组合就成为临床研究者的“心头好”,组合成药,多药联用恰恰是来源于临床需求驱动的创新。新药物形式的发现是一种创新,直接以临床需求出发,对现有已知疗法的合理搭配组合以形成新的、更优效的疗法同样具备创新内涵,并且路径更加直接,直面临床需求。 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照搬美国发展逻辑已然走不通,需要适应新的发展曲线。由于医保集采、定价体系等因素,中国生物医药的商业支付体系与美国有很大差异,导致中美两国生物医药企业即便面临同等高风险、消耗同样高额研发临床费用,但在商业化阶段中国生物医药企业面临国谈、集采“灵魂拷问”,无法产生与美国市场类似的高回报预期。中国医药市场的支付模式决定了企业的选择要么在市场上保持技术独创,享受一段时间的市场独占,要么积极拥抱集采,做到自身产品成本优势明显,价低质优,以价换量。 对于大多数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管线进度的管理能力至少应与创新能力并列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同一靶点,同一技术方向严重内卷的今天,第一个进入获批临床,第一个完成入组,第一个拿到上市许可,甚至成为某一技术方向仅有或少数商业化的管线,才能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创新药研发费用规模严重后置,研发越往后,花费呈指数增长,风险依然巨大,不少生物医药企业甚至可以说需要消耗几乎全部财力,才有可能将1-2条中后期管线推向商业化,如果最成熟的管线研发失败,早期的技术创新被市场给予估值可能性就会变得很小,企业基本不再有另起炉灶的机会。 报告出品/作者:易凯资本 ┃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发布机构及作者,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供参考,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 获取PDF完整版报告下载方式请关注:报告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