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高碳行业转型与中国高质量发展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数据,过去五十年间地球经历了两千年以来最为迅速的气温增长。 气候变化及其所加剧的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的生存及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且这一趋势还将继续。 近年来,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均做出了相应努力。 国际层面,2015 年第 21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要求各缔约方采取措施,将全球气温升高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 2 摄氏度内,并努力将气温升高限制在 1.5 摄氏度内。 当前,几乎所有国家均签署了《巴黎协定》,该协定的通过意味着国际社会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达成共识。 为响应《巴黎协定》目标,中国于 2020 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目标”,宣布将力争在 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随后,我国陆续构建了“双碳 1+N”政策体系,稳步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党的十九大根据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提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党的二十大则进一步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将对我国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上述背景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高碳行业转型,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促进高碳行业转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 相关研究显示(Hartzmart 和 Shue [2023]),在美国,高碳排放公司的碳排放量可以达到低碳排放公司排放量的 1700 倍,即便是考虑经企业营业收入标准化后的碳排放强度,高碳排放公司的碳排放强度也可达到低碳排放公司碳排放强度的 260 倍;同时,高碳排放公司碳排放量的变化幅度也远高于低碳排放公司碳排放量的变化幅度,达到后者的 160 倍。 这些数据表明,高碳排放企业的减排潜力远高于低碳排放企业,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应当推动高碳排放行业进行低碳转型,进而降低其碳排放。 其次,推动高碳行业转型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及共享发展的有机结合,应使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 碳排放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实现绿色经济的主要障碍,而高碳行业又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90% 来自燃料燃烧和工业过程的碳排放,其中的主要来源为电力行业(48%),其次为工业部门(36%),交通和建筑碳排放则分别占 8% 和 5%。 因此,推动高碳行业转型能够有效降低我国碳排放水平,降低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外部性,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包含大量高碳行业的工业,仍然占中国 GDP 比重的三分之一。 高碳行业转型应遵循科学、合理、有序、公正的原则。 首先,高碳行业的转型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步作为支撑。 例如,降低碳排放一方面可以通过提升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采用清洁能源,但二者都离不开相关能源技术及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其次,高碳行业的转型应当基于实际情况合理展开,兼顾行业特点及地区禀赋。 此外,高碳行业的转型也应当制定具体计划有序进行,由此能够给予企业明确的转型方向,也有助于政府对于企业的转型进程进行监督与指导。 最后,高碳行业的转型应当确保公平,努力实现社会资源在不同企业间的合理分配,同时关注企业股东、债权人、员工等各类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只有推动高碳行业科学、合理、有序、公正转型,才能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