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金融业一直以来重视信息科技创新应用,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助力金融业解决传统金融面临的痛点、难点,实现金融服务的提质增效。数据库作为金融信息系统的核心基础设施,有力支撑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分布式数据库专委会在开展行业调研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并总结金融业务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金融业在金融服务场景化、生态化的趋势下,业务创新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多方第合作,以满足《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 "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深挖数据综合应用场景,发挥数据和技术双轮驱动作用,在服务实体经济、惠及百姓民生、创新驱动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领域实现数据综合应用与多向赋能”的要求。 数字化建设的业务改造过程中,数据库转型显得尤为关键。不同种类金融业务有着不同的数据需求,与之相对应的数据库不仅需要有海量数据存储能力和高并发交易支撑能力,还需要针对不同业务有多样化的功能。围绕客户体验、精准营销、风险控制等金融应用场景的业务创新对数据库技术提出了“更快捷、更高效、更稳定”的要求。 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提高了对金融业重要业务系统运行连续性的要求。在移动金融加速金融服务普适化后,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领域服务渠道呈现多渠道、移动化和全天候的特征。核心业务系统对连续性要求已达到“365天×24小时”级别,使系统维护、补丁升级等对数据库有全局影响的变更操作窗口时长缩短。同时,由于经营服务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特殊性质,监管部门对银行等金融场景的核心业务系统的稳定连续性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也提出了“建高可靠、多层级容灾体系,满足日常生产、同城灾备、异地容灾、极端条件能力保全等需求,提升金融数据中心纵深防御能力,逐步形成高可用数据中心格局”的要求。 随着金融科技不断发展,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数据的稳定与可靠成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分布式数据库和数据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金融数据的存储带来更可靠的保障和容灾能力的提升,以此保证数据持续可靠,做到无损容灾,满足恢复点目标(RPO)、恢复时间目标(RTO)的要求,降低了服务器断电、宕机、硬盘损坏、自然灾害等意外场景对金融业务带来的影响。 报告出品/作者: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发布机构及作者,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供参考,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 获取PDF完整版报告下载方式请关注:报告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