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沿边区位优势 发展落地加工产业
广西龙州打造休闲食品产业集群
日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的水口口岸,满载越南腰果、芒果的货车有序排队,快速通关入境。与往日“过境即走”不同,如今这些原料正快速转运至龙州县各产业园区,经过精深加工变身“龙州制造”销往全国,将“过路财”转化为“落地金”。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龙州县落地加工产值突破2.03亿元,同比增长500%,创造出沿边产业发展新速度。从“通道经济”到“口岸经济”、从“边贸过境”到“产业落地”,龙州县正走出一条“产业留税、企业留利、百姓留业”的兴边富民新路。
“一区四园”构建产业集群
在中越两国全方位开放合作持续走深、不断拓宽的时代浪潮下,龙州凭借其独特的沿边区位优势,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契机,各类资源要素在此汇聚、交融,发展落地加工产业。
近日,在龙州边境经济合作区水口园区广西禧实食品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里,4条全自动生产线正将越南腰果加工成休闲食品。经过色选、烘烤、调味等多道工序,每粒腰果都裹上特制酱料,被封装成品牌零食。
“我们单日可消化30吨原料,产品直供上海、山东等地。”该公司负责人指着正在调试的新生产线说,新增的坚果混合生产线投产后,年产值将突破1.5亿元。
在数公里外的龙北综合加工产业园中,广西龙州恒享吃食品有限公司的无菌车间内正飘散着芒果的甜香。工人们将越南青芒削皮去核,果肉经过热漂、糖渍、真空冻干等工艺,变成即食果干。“每2.5吨鲜果可产出1吨成品,附加值大幅提升。”该企业的生产主管介绍,企业采用“边民合作社直供+定向采购”模式,既保障了原料的稳定供应,又让边民每吨增收数百元。
龙州立足“边”的优势,在产业布局中念好“精”字诀。该县将原有分散的园区整合为“一区四园”,即龙州边境经济合作区及龙北综合加工产业园等4个产业园。其中,龙北综合加工产业园聚焦坚果、水果精深加工,打造出休闲食品产业集群。
“这样的布局发展避免了同质化竞争,有助于将龙州边境经济合作区打造成为100亿级产业园区。”龙州县委常委、副县长何金宝介绍,四大园区通过专用物流通道串联,形成“原料进口-初加工-精深加工-成品出口”的闭环。目前园区入驻落地加工企业16家,其中投产11家,规模以上企业7家,产品涵盖坚果、果干等多个品类。
“企业从边民手里收购原材料,在当地加工,将税收、产值都留在当地,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边民增收。”何金宝表示。
通关改革释放叠加效应
近日,在水口口岸报关大厅,海关关员正在审核当天的报关单。近年来,水口海关深入开展“如我通关”实践活动,严格落实通关业务立即办、优质办、高效办,开展“关长送政策上门”等,不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口岸通关效率。今年一季度,水口口岸通关报关单数同比增加55.1%,进出口货量同比增加55.5%。
这种效率跃升源于多重改革的叠加效应。2024年,水口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新增4条智能查验通道,年通关能力提升至500万吨;推行“互联网+互市”模式,边民通过“边互通”App即可完成组队申报、线上结算;实施“7×24小时”预约通关,对落地加工原料实行“优先查验、即到即检”。
改革红利直接转化为企业效益。“现在原料从越南工厂到龙州车间只需76个小时,物流成本每吨降低70元,仅这项全年就可节省20万元。”广西龙州恒享吃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发展落地加工,原材料是基础。龙州县制定出台《龙州县边民互市贸易合作社管理制度(试行)》,探索实施“党支部+合作社+集体经济+企业”发展模式,推广应用广西边民互市贸易“一平台三市场”交易系统,推动边民互市贸易规范化、健康化发展,有效解决了落地加工企业原材料“采购难”问题。去年12月,龙州县完成互市贸易“一平台三市场”首单交易,164名边民通过该交易系统成功完成货值131.2万元的整柜腰果互市进口流向落地加工线上交易业务。
产城融合绘就富民图景
龙州落地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既促进了口岸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边境群众的收入水平。据统计,目前,全县落地加工企业可为边民提供就业岗位2300多个,很多边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今年以来,龙州县成立边贸落地加工服务链,建立实施“链长制”,链长由县处级领导担任,持续加大对企业的“全链条”服务力度。同时,深化县处级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制度,组建“助企服务团”,实行“1+1+N”挂点联系制度,即“1名县处级干部+1名局长+N个职能部门”,全力解决企业原料供应、用地、用工、排污、融资等问题,一批新落地加工企业先后建成投产,产业规模越来越大。
目前,龙州县正在谋划更大的产业布局。龙州县副县长黎明华表示,该县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大做强落地加工产业,力争今年落地加工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切实将国家赋予边民的互市贸易政策红利留在边疆、留给边民。(管林华 罗吉华 周炳海 黄星雄)
转自:中国食品报 |